台州市首届评选慈善之星入围名单和主要事迹公示. | ||
| ||
台州市首届评选“慈善之星”
入围名单和主要事迹公示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增强全民慈善理念,推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表彰热心支持和参与各类慈善事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市委、市政府同意,2006年1月24日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达了关于批转《首届台州市慈善集体和慈善之星评选活动方案》的通知(台市委办发〔2006〕2号)。评选的范围、条件、名额是:1995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热心支持和参与台州市范围内各项慈善事业,包括对民政、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残联、工会、青年团、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在捐款、助老、助孤、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和志愿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事迹生动感人,得到社会和群众公认的单位和各界人士(含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慈善集体分为:慈善集体突出贡献奖,参评对象为捐款额在500万元以上,社会声誉较好的单位;慈善集体贡献奖,参评对象为捐款额在100万元以上,社会声誉较好的单位。慈善之星分为:十佳慈善之星(10名),十佳慈善之星入围奖(20名)。评选活动由台州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主办,市级各有关单位(含新闻单位)和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民政局、慈善总会协办。
各级领导对这次评选活动十分重视,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结合评选条件和要求,经层层推荐,提出“慈善之星”入围名单35名。现将入围名单和主要事迹予以公示(以姓氏笔划为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慈善集体贡献奖”、“慈善集体突出贡献奖”入围单位名单将于5月中旬公示)
公示期限7天(4月19日—4月25日)。
对公示对象的事迹如有意见,本着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的精神,请通过电话或书面反映,也可直接到受理单位反映。受理单位为台州市慈善总会(电话8201016、8207679)。
台州市慈善集体和慈善之星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4月19日
王青玉,男,59岁,玉峰集团董事长。他在捐资助学、扶危解困等慈善公益方面共捐助款项128万多元。其中向教育事业捐款20多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困大学生,建立了玉峰奖学金和玉峰贫困生奖学金。2005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48名大学生从中受益;2003年,为路桥区慈善总会捐助100万元;几年来,为特困户捐助2万元。
王青玉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先后解决了许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关爱员工,促进和谐。2005年年底,为了关心玉峰集团企业内特困职工的生活,在他的倡议下开展了针对特困职工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并设立了“爱心基金”,集团公司拨款10000元,他捐赠1000元,作为爱心基金的“母基金”。在他的影响下,广大员工纷纷慷慨解囊。短短的两天时间,共收到捐款5085元,年底公司领导将这笔全体员工的真诚和关爱的捐助款,送到了特困职工手中。
毛国政,男,43岁,浙江中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热心慈善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连续13年向社会福利院、灾区、希望工程捐款赠物累计达70余万元,捧出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一片赤诚之心。 1993年以来,毛国政每年去路桥、黄岩社会福利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们欢度节日,并给老人们捐款赠物达50余万元。1998年,在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时,他带头向灾区捐款5万元,使灾民在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关键时刻,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力量。2003年捐给台州市慈善总会创始资金5万元,被授予“乐善好施”牌子。他关注中国西部偏远地区儿童健康成长,2005年,向西藏希望工程捐款10余万元,帮助贫困儿童走进校园。
毛国政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得是始终如一坚持做好事,做善事,作为集团的领导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和支持慈善事业,是我毕生的责任。”
叶议键,男,13岁,温岭市方城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学习认真,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校表现较好。年纪虽小,但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当别的孩子拿着零花钱去买吃的、买游戏机,他却把自己的压岁钱和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献给社会。连续四年捐款近万元。2003年,为温岭民工子弟学校捐了一批价值达1000余元的学习用品。2004年,为温岭慈善总会捐了2000元。此后的二年时间,他多次向慈善事业捐款共520O元。此外,在2004年学校为西柏坡小伙伴订队报捐款活动中,他一下子就捐了5O0元。这几年温岭接连遭受自然灾害,每次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响应。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总是自告奋勇拿出一些钱和同学一起购买一些物品把教室装扮得喜气洋洋。对班上生活有困难的同学,他经常给予一些援助。
上述事迹是老师通过多方打听得到的,他本人及父母从来没有向外界透露。即使当老师向他了解情况时,他也只是说:“没什么值得宣传和报道的,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小小年纪,富有如此的爱心,非常难得。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看到了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
阮云兰,女,42岁,飞跃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十几年来,她救助过孤寡老人、贫困孤儿和失学儿童等达100多人次,资金累计超过50万元。阮云兰荣获中国热心公益杰出人物荣誉勋章。
2000年12月24日,在椒江区组织慰问贫困孤儿活动中,阮云兰认识了一名叫王茜的小女孩,可怜的王茜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家境十分困难,被迫辍学在家。阮云兰资助王茜重返校园,并接到自己家里生活。
2001年的“六一”儿童节,阮云兰参加了下陈街道组织的“爱与你同行”助学结对活动,与一个失去双亲,年仅8岁的小女孩结上对子。她曾经为当地的贫困户一次就送去8000多元的棉被和衣服。她曾为患绝症的儿童,为失去父母的孩子就学,发动女工们捐款4000多元。2005年5月8日,阮云兰得知下陈中学江西学生俞林飞患白血病无钱治疗,发起了一场“爱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的募捐活动,共募捐了一万多元,帮助俞林飞战胜病魔。从2005年开始,他为贫困地区的基层妇联赠订了100份全年的《中国妇女报》。
下陈街道沙北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与80多岁的婆婆相依为命。阮云兰每逢过节,带上礼品去慰问。
“爱心行动,从我做起,永不间断”。阮云兰在平凡的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志明,男,53岁,黄岩区水利局干部,乐于助学扶贫,十多年来,他捐资8.07万元,筹资2.83万元,为困难群体奉献了一份爱心。
1995年的11月份,黄岩区政府检查组到新前镇检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关流生问题。发现新前镇有九名学龄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无钱上学。时任新前镇干部的江志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感到心痛,决定力所能及地捐资助学,使贫困家庭子女通过读书,长大后走出困境。1995年年底,当时的新前镇两套班子每个领导成员资助一名贫困生,李海波成了江志明的第一个资助对象。以后他又陆续资助了4位贫困生,在帮助这5位贫困生就学上,江志明先后捐款6.16万元。目前,他捐助的5位学生中,有2位大学毕业后已找到工作,有1位准备考研。
1997年江志明从新前镇调到了黄岩区水利局工作,当年的11号台风造成新前镇中思村的李华美无家可归,他筹资2.6万元、出资1.4万元帮助李家建起一间平房、一间二层楼房。2001年资助2100元帮助李海莉治好手骨骨折。2005年分别出资3000元、筹资2300元帮助蔡彩红医治腰部、右手臂严重烫伤,使他们恢复健康。
江香莲,女,63岁。经过多年的拼搏,她成为闻名遐尔的女强人,198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认为:人活着不能只讲索取,尤其富了更应该回报社会。1988年主动将10万元扩建冷冻厂的专用资金无偿捐赠给温岭市松门镇人民政府资助敬老院建设。她16年如一日,为敬老院送去的钱物折合人民币25万元。1994年,在城西街道高洋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能容80位老人的新兴老人休闲中心。建成后,先后接纳社会老人180余人次。为了使老人住得起、住得安心、住得开心,她每月给每位老人100多元的生活费用,共计80万余元。近年来,她又资助两个孤儿读书。
为了使自己的善行能在家族中继续发扬,每当去访贫问苦,都携带儿孙一起去感受一下贫困家庭的生活境遇,从而让儿孙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张小菊,女,56岁,仙居晨阳橡塑厂厂长。在办厂致富后,捐资130多万元,用于公益慈善事业,成为当地闻名的女企业家。
1988年,张小菊在老家朱溪岭梅办起了第一家橡胶厂,当年盈利5万元。之后,她的财富越积越多。“赚了那么多钱,我该做些什么呢?”经过深思,她把目光投向了慈善事业,第一个善举就是为家乡修造一条路。方山岭,山高路陡弯道多,是交通事故频发、易发之地,也是朱溪通往外界的必经之道,当地人称之为“鬼山岭”,这段路每年都会发生村民葬身山崖的交通惨剧。自幼耳闻目睹方山岭交通惨剧的张小菊,1989年捐资6400元改造方山岭,在她的影响下,朱溪镇村民出力的出力,捐资的捐资,方山岭很快就得以顺利改造。从此,张小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造桥修路“慈善家”。据统计,这些年,她在资助造桥、修路方面的捐资共60余万元。
在教学方面,张小菊也经常慷慨解囊。2003年,朱溪中心小学建设校舍,她带头捐了l万元;步路一小学建校舍,她又捐了3000元。2004年8月,她得知贫困学子严双双徘徊在失学边缘,就决定捐助严双双每年6000元,并负责今后大学学费。像这样的例子,张小菊自己也说不清楚有多少了。
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这么乐于帮助别人时,她笑着说:“自己有了钱,只要够吃够用就行了,若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虽说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有可能会影响或关乎他一生的幸福。”
陈方春,男,51岁,方远建设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他领导的方远建设集团,从八十年代开始艰苦创业,今天已发展成为台州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他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把它作为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慷慨解囊,从不张扬,1995年以来,在助困、助学、助医、助残、赈灾和支持慈善总会等大小善事150多次,捐资总额524万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达3000多万元。
2002年11月,他捐给台州市慈善总会创始资金100万元;2004年9月,“云娜”台风袭击台州,又捐给台州市慈善总会10万元;2004年11月,捐给椒江区慈善总会10万元。1999年10月至2006年1月,他资助椒江一中、二中、三中、八中、三梅中学及洪家中学困难学生33.88万元;与王嘉明等学生结对帮困9990元;赞助浙江工业大学台州籍困难学生7.8万元。从1998年开始,他与农村贫困家庭10户,城镇贫困职工10户,建立了扶贫帮困“对子”;他资助城镇困难居民、困难职工15.85万元,资助农村困难家庭67270元。陈方春尊老爱幼事业年年办,从1999年至今,他资助椒江福利院、椒江区老人协会、海门街道老人协会及陶王村、王家村老人协会180.23万元。2003年6月,他资助黄岩革命老区——平田乡桐树坑村2.2万元,2005年1月,又资助2500元。2003年以来,资助章安合旗村女青年唐美玲等因病致贫困难就医6万元。
具有典型慈善之举的是,2004年在陈方春的推动下,以方远资助30万元为基础,共筹集了90万元,设立了大陈岛垦荒队员慈善生活补助基金,使当年上岛的热血青年,至今已年迈的部分生活困难的老垦荒队员安度晚年。
陈方春,以他对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和公众的尊重与支持。
陈先志,男,44岁,临海桃渚四岔村人,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致重残,靠轮椅行动。他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在亲友和社会的关爱、帮助下,他不仅凭手艺和个体经营成家立业,还将回报社会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
陈先志1990年向北京亚运会基金会捐款以来,16年中先后为国家教育、慈善事业、抗灾、助学、助困、捐资达22次,计4万余元。1995年向中残联福利基金会捐款,被评为全国捐赠先进个人;2002年被临海市评为“十佳”自强残疾人,他以重残之身,节衣缩食,回报社会,为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宜昌,男,79岁,台胞,香港兴昂宝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惠民福利基金会会长。他祖籍温岭,世代务农,家境清贫,12岁外出谋生,闯荡商海,几经拼搏,终成立足港台地区工商界企业家。1990年,他携夫人陈扬淑范女士回温岭潘郎镇,创办“惠民福利基金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宜昌先生深知,振兴教育才是根本出路。15年来,他先后在浙江各地捐资建教育楼、惠民楼123所,捐赠额达1862万元,其中台州各地84所,捐款额1531万元。
陈宜昌先生一直保持农家子弟本色,穿着极其普通,生活俭朴,从不奢侈浪费,但对公益事业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15年来,他还为家乡及其他各地“扶贫济困、雪中送炭”及扶持工农业生产700多万元,例如资助家乡120多位贫困老人,为建造“老人休闲中心”、卫生院捐助100多万元,扶助贫困青年发展生产160多万元。他无私的爱国爱乡之情,为民造福之为,功德无量。
陈宜昌的义举感动家乡人民,当地政府与人民以赠送“泽沾桑梓”、“功德无量”匾额等方式表达心意,他先后获得“浙江省爱乡楷模”、“台州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陈逢干,男,48岁,天台县白鹤镇人,天台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宁夏石嘴山市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1990年至今已捐助219.6万元。
陈逢干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991年左溪小学失火,他捐助了0.2万元;2001年捐资1.7万元帮助左溪小学改善学校教学设备,同时主动把自己厂房的围墙拆了,让出地皮供学校扩建施工;2005年,捐资4万元资助左溪幼儿园,又捐资30万元建设白鹤小学。
他还经常救助生活困难的群众。2002年二甲村火灾,捐资2万元解决受灾户临时生活困难;2003年捐资0.4万元修建左溪村老人活动室;2006年他又捐资10万元帮助左溪上新屋村18户火灾群众重建家园,解决他们的临时生活困难。
2005年,陈逢干向天台县慈善总会一次性捐赠善款100万元;今年天台县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远在宁夏的陈逢干闻讯后马上托人代捐1万元,成了第一批个人捐款最高者。
第二故乡宁夏的煤矿让他致富,为了回报宁夏人民,他成立了首家“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资助宁夏当年考上高等院校的贫困学子,决定每年资助860位宁夏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并奖励全区当年高考文科、理科前5名考生各1万元。
陈慧梅,女,59岁,美籍华人,原籍台湾省。1997至2005年,共捐款37.4万元,用于仙居教育事业,并在仙居中学业设立了“子溪慧梅”奖学金。
陈慧梅的丈夫徐子溪祖籍仙居县大战乡火坦村人,l946年毕业于仙居中学初中部,解放前夕侨居国外,美国田纳西州长荣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1999年3月病故。陈慧梅虽然身在大洋彼岸,但不忘桑梓,情系故乡。自1997年以来,和其丈夫一起为仙居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1997年夏,徐子溪先生与夫人陈慧梅女士回乡探亲来到母校仙居中学,看到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深受感动,决定向母校每年捐赠5000美金,设立奖学金,即“子溪慧梅”奖学金。奖学金由县教育局和县侨办会同仙居中学每年评出优秀师生若干名进行奖励。
更难能可贵的是,丈夫去世后,她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一如既往地坚持“子溪慧梅”奖学金的发放工作。到2005年止,“子溪慧梅”奖学金共出资4.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37.35万元,先后资助了373名优秀教师,1600余名学子。“子溪慧梅"奖学金,鼓励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们,她的慈心善举深深感动着故乡人民。
吴元渺,男,35岁,临海市古城街道鹿城社区青年志愿者、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市美容美发常务理事,临海市、台州市劳动模范。他从事理发行业15年,在平凡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社区居民林冬仙身有残疾,上有老母亲,下有在读大学的儿子,家徒四壁,生活异常艰难。去年三月林冬仙不慎被车撞伤,光是医药费、住院费就化了三万多元,这使原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听到林冬仙的不幸遭遇后,他十分同情,不仅捐助她2000多元,还答应资助其儿子完成大学学业。2003年的“非典”,众多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考虑到学生们外出不方便,他把服务送到“家”,连续三天带领10多位员工,先后来到大田中学、回浦中学、临海小学为那里的学生提供上门无偿服务,为2000多名学生义务理发。抗击非典捐款箱放在一旁,同学们理发后,都自愿将省下的理发钱投入到捐款箱内,共有800多元,他把这笔特殊的款项捐给临海市非典防治指挥中心。他还主动和一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协会建立联系,把服务送上门去,给老人们极大的方便。他还积极参加街道、团委、社区组织的活动。据统计,他每年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达500多个小时。
何善超,男,43岁,天台县物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累计为社会捐款近80万元。他有着急公好义的热情,不停地走在为群众解烦忧、为社会办实事的慈善路上,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收破烂的他,1990年发现村老人活动中心久年失修,老人容易受冻,毅然拿出500元捐资修建,从此,他走上了回报社会的慈善之路。
1997年,出资8000元将村老人活动中心前的历阳路修建平整,又为老人送上保暖的衣裳及慰问金。还先后为镇老协、村老协配备了电视机等电器设备,使老人“老有所乐”,又捐助了5000多元。在2004和2006年的春节期间,他出资近2万元,慰问祥明村13户特困户。去年夏天,他还特地为县所有环卫工人送上l万元的慰问金。今年,又为全片的110户贫困户交纳了最低医疗保险费;4月6日,他得知街头镇庄家岙村董爱妹患脑瘤,家境困难,送给1万元并送她去杭州医治,办好入院手续。
三州乡的岭下贾村和城关镇下园村村干部因硬化路面缺资金找到他,他二话没说共捐了1.2多万元。还捐资近l万元帮助龙溪乡岩坦村安装上了有线电视,使那里居民远离了信息闭塞。2004年,他帮助云西村发展獭兔养殖,捐赠价值5000元的20对獭兔种和300格兔笼。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坚定的说:“虽然自己还不是怎么富裕,但他希望每赚l元,其中8角就用来回报社会”。
林英,女,47岁,中国海啊进出口集团副总裁。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她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她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2000年,清华大学录取生祝万钱,家境困难,面临辍学。得知情况后,林英立即赶到他家,主动提出无偿资助其完成学业。现在小祝即将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累计得到资助15多万元。提到林英,小祝就会满眼热泪地说:“林总是我的再生母亲,不仅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支持我,还时常接济我的家人,现在,我无力报答,只有用最优秀的成绩来感谢她。”在浙医大、浙江财经学院,也都有她资助的贫苦学生。2004、2005年,她又结对6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002年,林英得知找不到工作的马叶挺家境贫困,母亲去世很早,父亲瘫痪在床多年,一个姐姐智力低下。她亲自驾车越过几十公里崎岖的山路,来到小马的家中,将600元交给他解困,同时安排其工作。逢年过节,她还会到他家里去慰问。
马叶挺、祝万钱……这些只是她帮助过的许多人的一员。她还先后向社会各类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l00万元。2003年,三门县慈善总会成立,她认捐冠名基金100万元,现已到位50万元。今年春节,三门县慈善超市开张,她又向超市一次性捐赠人民币5万元。此外,她还捐助县妇联春蕾计划11万元。
林小琴,男,64岁,三级肢残。少年命运多舛,身罹残弱,历经坎坷,终于办起了九龙电器配件有限公司。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残弱人、贫困者有着特殊的感情。1998年以来,他陆续捐出80万元,向那些与自己有着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们默默地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2003年,温岭市慈善总会成立,他捐了3万元。2004年,出资2万余元,为城东敬老院的老人们买来冰箱、太阳能热水器。2005年,“麦莎”等强台风连续袭击我市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穷困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于是他将价值5万多元的500套彩绵内衣捐赠给市残联。2006年春节前夕,为了使敬老院的老人们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他特意叫人载了一车共72床新被子先后送到城东和城南敬老院,并分发到每位老人手中。另外,他还分别捐给两敬老院3600元和3200元……
除了为困难户“输血”,他还不忘帮助别人“造血”,使别人逐步走向富裕。2003年,他鼓励困难群众发展山区果木,种植杨梅枇杷,拿出3万多元钱无偿资助,并由他担保贷款10万元投入种植,建起了面积100多亩的优质果树基地。
有人问他扶贫帮困为什么这么慷慨,他总是朴实地说:“我自己富裕了,靠的是党的政策好,今后,我还要长期坚持做好事,要尽自己所能,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04年,被评为“台州市优秀残疾人”。
郑永双,男,49岁,三门珠岙镇下洋村人。据县慈善总会统计,近十年里,他先后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72余万元。 1997年,郑永双在上海刚开始创业,自己经济条件还不富裕,听闻家乡三门遭受百年一遇的“11”号台风,他即刻购买了50吨大米专程送到家乡,让灾民们度过难关。从此,他与慈善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至今,他与7名贫困大学生结对,每人每年资助4000元,共计11.2万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三门县在六敖镇开展扫茅工程,他主动捐资3万元,帮助住茅草屋的农民建新房。
2003年,县慈善总会成立,他认捐冠名基金50万元,已到位25万元;同年,他捐给县民政敬老院1万元;2004年,他捐给县老人体协3万元;2003年珠岙镇建立贫困学生奖学金,又捐出5万元;还捐给珠岙镇小学2万元。
郑永双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也体现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1998年,小港公路建设,他捐出6万元;村里道路建设,他捐了8万元;邻村石马村道路修建,他出资1万元;老人协会的电视机、录像机、音响等也是他捐赠的;从2003年起,他每年春节向6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每人慰问200元,共计5万余元:前几年村民郑小兵车祸,他又送去了3万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帮助弱势群体,是我的一份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他总是这样回答别人。他还表示,只要经济许可,他将继续他的慈善事业,因为慈善事业让他快乐、踏实。
罗冬芳,女,53岁,1993年在椒江自动化仪表厂下岗后,以卖蛋饼维持生计,和左手残疾在福利厂工作的丈夫相依为命。
2003年7月,罗冬芳得知天台县右眼残疾的陈丽奶,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一股慈善助困之心油然而生。8月1日,她和丈夫一起来到台州市慈善总会,见到衣服破旧的陈丽奶站在残疾的母亲身旁,交谈情况后就带着陈丽奶上街,给她买了4件长短袖羊毛衫、裤子、鞋子和学习用品等。十九年来,陈丽奶第一次穿上了新衣服。在陈丽奶的生日那天,罗冬芳和儿子一大早提着蛋糕和为陈丽奶一家人买的衣物来到了天台探望。
从2003年至今,罗冬芳每年资助陈丽奶1000元,共资助了4000元,还不包括赠送的礼品,并计划资助到陈丽奶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为止。这可是她起早落夜,辛辛苦苦靠卖蛋饼节俭下来的钱!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给予!这就是罗冬芳慈心为怀、乐于助人的崇高思想。
罗雪华,女,39岁,椒江市民。2001年4月,收养一名被遗弃的女婴陆陆,后来发现她患上罕见的“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症”。为了小陆陆,罗雪华打掉自己怀孕的孩子,为她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为挽救小陆陆的生命,多次去杭州、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先后花去人民币40多万元,使家庭陷入困境。为获得一份脐血配对,她去年还只身前往江西农村,寻找小陆陆的亲生父母,期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罗雪华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台州、感动了浙江大地。2006年1月,她被评为“浙江骄傲”十大人物;3月被评为“感动台州”十大人物。日前,中共椒江区委发出通知,作出开展向罗雪华学习的决定。
金美云,女,41岁,临海大田人,私人企业主。在艰苦创业、发展企业的同时,二十年如一日,助贫帮困,捐资累计达60多万元。
1990年捐款1万元,慰问善加洋村15户孤寡老人;2006年捐款2万元,慰问白筑村60周岁以上老人。先后与20名贫困学生结对子,资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学业。捐资5万多元,购买杨梅、桔子、油桃、板栗等2万多株苗木,送给贫困山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多次为农村修路捐资,为多个农村老年协会购买活动器具。经常资助困难群众,如滩头村孙某家一贫如洗,连完整的碗都没有,金美云资助了6千元。“云娜”台风过后,她捐资5千元给受灾户;长江抗洪抢险她捐资1.2万元;为抗击“非典”捐资1.2万元。捐资3万元,平整六一小学操场,赠送活动器具;捐资1.6万元为汇溪小学建了图书室。
她还组织广大个体户为民办好事,担任大田个协的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期间,经常组织个体劳动者为民做好事,农忙时下村免费修理农具;为学生、老年人义务理发等。
金美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称赞,先后被评为国家“光彩之星”、“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台州市爱心大姐”、“浙江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洪云兰,女,83岁,路桥区人。1985年,她创办了“三爷姆”福利院,先后救助、收养孤寡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达1080人次,给他们以各种形式的资助与关怀。目前,“三爷姆”福利院还收养着63人,其中30多人无依无靠,全凭福利院供养。20多年来,洪云兰给被收养者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喂饭、洗澡、照料生活,并给精神鼓励与安慰。
洪云兰这种慈心善举、助困济贫的高尚品格感动了人们。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浙江省敬老爱老“爱心奖”、“爱心中国首届中国慈善人物”称号,今年3月又获“感动台州”十大年度人物。
段云洲,男,88岁,原籍杭州市上城区,1958年,支农到仙居。仙居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动过胃癌大手术。他的捐助历史可追溯到1989年,那年1月他将自己一个月工资115.90元,作为“支农基金”,以“除盲夕”的名字存入银行。从此,按月将全家人汇集起来的50元存入“除盲夕”的户头,连续3年,到期后将全部本息捐献给永安溪治理工程。1991年初,他被诊断为胃癌,在上手术台前,他交待家人,要将认捐的3年‘支农’基金提前完成,否则就不进手术室。在全家的努力下,儿孙们将捐款提前2年半完成,累计筹集“支农”基金2015.6元,全部捐给了永安溪支流——盂溪治理工程。到2003年,他共捐款25次计3.2万元。
2003年至2005年,段云洲先后5次主动捐给台州市慈善总会善款共计4922元。2005年的仙居县“慈善一日捐”活动,他向县慈善总会捐了365元。春节前,他又捐款1200元,并要求用这些钱为乡镇(街道)的困难户每户提供5斤大米和20元的海鲜。2005年台州遭受多次强台风袭击,他又拿出1000元,捐给了市民政局作赈灾款。
为公益慈善事业,他热情、慷慨,但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他省吃俭用,一部用了20多年的助听器,坏了再修、修了再用;穿的衣服都是后辈们给的,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而至今,他已捐助了3.8万元。
胡永明,男,46岁,插过队、当过兵、做过水产生意。他是一个慈心善举、心系困难病人的慈善爱心大使。今年3月28日,台州市慈善总会举行“百万灵芝送健康”捐赠仪式,胡永明向台州市慈善总会捐赠灵芝5400斤,价值108万元,对象为台州各县(市、区)1800名困难群体的患病者和体弱者,每人1500克(灵芝抽样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台州药检所化验,真实、合格)。
2003年1月,胡永明的岳父患肠癌,为了挽救岳父的生命,他千里迢迢只身奔赴云南原始森林采灵芝,被多家新闻媒体誉为“孝心女婿”。他岳父服用灵芝后,将原来被医生判定只有3个月的存活时间,延长到3年。此后,向他索要灵芝的人众多,于是他干脆放弃原先做的水产生意,2004年办起了灵芝堂。
为了采摘和购买灵芝,胡永明不畏艰辛,多次远赴云南迪庆等地,与当地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采购了大批野生灵芝。他对家庭贫困病人募名前来求购灵芝的,或减免费用,或无偿赠送,这几年已无偿赠送折款计30万元左右。在云南,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饮水困难,他出资30万元,为他们铺设水管。
胡永明家庭并不富裕,有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他真诚地说:“钱是身外之物,帮别人是积德,我愿做一个慈心扶困,行善积德的人”。朴实的语言,折射出胡永明高尚的人格。
胡昌长,男,49岁,椒江区前所镇人,江苏亚光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丹阳市台州商会会长。
胡昌长之母是一个乐于奉献、行善积德的人,热心公益事业,做了许多善事,在当地颇有名望。在其母的熏陶下,他耳濡目染,虽在外经商,对家乡的慈善事业一往情深,在赈灾、助学、助困等方面慷慨解囊,计捐款12万元。
在2003年台州市举行的在外企业家座谈会上,他第一个向台州市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2004年14号“云娜”台风袭击台州,他连夜召开商会成员会议,向家乡捐款5.28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2万元,并向台州市发出慰问电;2005年15号台风袭击台州,他从丹阳专程赶到台州,捐款3万元。他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备至,向台州学院捐款3.2万元;资助两名外地贫困大学生2.4万元。
从1985年始,胡昌长用于其它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40余万元。
施珠凤,女,49岁,玉环县楚门镇龙王村人。玉环县楚门慈善功德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从2002年成立慈善功德会至今,共捐赠善物10多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0多人次,组织开展了30多次慈善活动。施珠凤认为,要扶贫济困,为困难百姓解愁,建立慈善会势在必行。
慈善功德会成立初期,为了募集善款,她常常一个人跑到布料市场,一摊一摊地作宣传,筹集善款。即使面对一些冷嘲热讽,也不气馁。在她的带领下,几个发起人广泛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和企业主捐赠钱款,广辟民间慈善财源,不少热心于慈善事业的社会人士都主动将善款送到她手中,转交至慈善功德会。
2005年,她得知沙门镇一家庭,丈夫与妻子同患重病,儿子车祸身残,家庭陷入困境的消息后,立即组织十多名慈善功德会的成员到沙门进行献爱心活动,送去慈善会募捐的3000元。后又发动在场的各慈善会成员为他们多捐钱,最后捐款7000多元。像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她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跑了约二十多家,每到一处,她总是会被那些家庭的贫困所震惊、所忧愁,也总是慷慨解囊,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对一些孤寡、贫困老人,她不但送上捐助款和慰问品,还帮助打扫卫生,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慈善款数量的逐步增多,目前施珠凤带领下的慈善功德会,己把捐助面扩大到了楚门镇范围以外的其他乡镇。
项道铨,男,41岁,爱华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在成功领导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热心关注、支持各项慈善事业,平均每年拿出利润的10%以上用于公益活动。到目前,已累计向民政部门、慈善总会和社会弱势群体捐款助困达512万元。他支持组织的一系列爱心活动,体现了关爱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此外,他还出资2600多万元支持地方公益事业,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项道铨领导的爱华集团以“爱我中华,服务社会”为企业精神,他经常告诫员工“善良是爱华文化的核心,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2001年11月,他出资10万元,捐赠给浙江省慈善总会;2002年,在台州市慈善总会筹备会上,爱华集团首次捐款就是100万元;2004年爱华创立十周年纪念日,他再向椒江区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几年来,他多次上门慰问敬老院、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残疾儿童;2001年11月,他得知村民林昌法摔破脾脏,生命垂危,家庭陷入困境,立即将8000元“救急钱”送到医院;2002年9月,他为章安街道合旗村两肾坏死的女青年唐美玲捐款1.16万元;11月,他向椒江区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捐款30万元;2004年10月,他为玉环县龙溪乡中心学校迁建工程捐款40万元;2005年6月,他为身患罕见的“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症”的弃儿小陆陆捐助30万元;2006年春节,他出资为外来务工人员协办“爱华温暖过年”慈善公益活动——体现了他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的一片真心。
他这种追求事业、不忘反哺社会的精神与善举体现了台州企业家的宽阔胸怀。2003年,他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光彩之星”,2004年又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大慈善之星”入围奖。
郭口顺,男,79岁,原玉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从1987年离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并热心扶贫帮困。10年来,他从社会上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得到社会的好评。
郭口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荣誉。正因他有较高的知名度,许多困难的群众都找他,要求他帮助解决困难,面对一双双期望的眼睛,他深感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他凭自己在坎门的知名度,在企业间奔波筹款。但筹款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企业慷慨,愿意捐款,做一点善事;但也有些企业对扶贫济困事业不感兴趣,郭口顺就三番五次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他是八十来岁老人,为了贫苦的群众整天忙碌,这种精神感动了大家,乐意捐钱的人也就多起来了。
十年来,郭口顺共救助贫困学生100多名。2003年,钓艚渔民叶阿敏两个女儿同时考上大学,他资助了2万元的学费,第二年1万元,第三年6000元。2003年,共筹集11万元,资助了14名贫困大学生。2004年,筹集了6700元,资助因海难亡夫的李新叶家庭,2005年又资助她家4000元,使得3个孩子能继续上学。
他为患上败血症而家庭又非常贫困的小学生李莉,筹了4万多元,李莉进入初中、高中学习阶段,老郭又与学校联系,给予减免学杂费,2003年李莉考上大学,每年又资助她三、四千元的学费。他为84岁的残疾老人郭阿坤筹集了一笔资金,给她每月400元生活费。
郭再顺,男,84岁,台胞。祖籍温岭市,1945年抗日胜利光复台湾后,他只身赴台谋求生计,历经数十年艰辛创业,事业有成。1990年,他捐资100万元在家乡石塘镇成立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郭赐神教育基金会”。以后不断增资,至2002年基金会可用资金达到1000万元,每年提息投入使用达50万元,其中他个人直接投入400多万元。
15年来,基金会先后奖励高考优秀学生2237人次,资助特困生1741人次,还对教师进行奖励及资助学校建设。他还捐资支持建设石塘渔港等公益事业。2003年,他回乡了解到家乡部分老人生活贫困,率先捐款100万元建成石塘老年公寓。
郭再顺先生情系家乡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助老济困,捐资总额达到560多万元。2000年,他考虑年事已高,让其长子郭进博士继任基金会会长。他的善心与事迹在东海之滨的温岭家乡广为传颂。
郭健辉,男,43岁,玉环浙江金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县两级人大代表。从2002年至今,共投入104.3万元,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浙江省第十届人民教育基金会“绿叶奖”获得者。
郭健辉出身于渔家子弟,从小生活贫苦,1988年趁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攒了几千元的资金,创办了一个小企业,由于他为人厚道,诚信办事,勇于拼搏,企业越办越火红,不断扩大,发展成为现在的浙江金辉机械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企业发展后,郭健辉不忘社会上还存在的数量不小的弱势群体,他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回报社会。回报社会从何做起,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要做先从资助教育开始。2002—2005年,他支持教育的资金达59.7万元。坎门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人数多,远道学生多,因缺少资金,宿舍、食堂无法解决,学生用膳在临时搭建的饭厅,卫生达不到要求,多次被县疾控中心红牌警告,郭健辉得知情况后,出资45万元,为坎门一中解决这一大难题,现在坎门一中有了一个宽敞明亮的食堂和学生宿舍。
2004年6月,玉环县慈善总会创建“冠名基金”,金辉公司第一个响应,他与县慈善总会签订了100万元的冠名基金,04、05两年已经捐款41.5万元。公益事业方面,他资助8.5万元支持坎门3个社区的创建,以4万元资助4个社区(单位)开展文体活动,以2.5万元资助4个社区(村)治污、修路,在玉环天旱之年,修了一口水井,供居民使用。
钱云周,男,44岁,浙江玉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年来,钱云周扶贫济困、助残和捐赠慈善达104.1万元。
钱云周勇于拼搏,敢创一流,把一家只有50余人、固定资产30余万元的小厂,发展至今成为一家上规模的医疗器械重点骨干企业。创业成功的同时,他始终不忘回报社会。特别在“非典”疫情时期,他慷慨解囊,向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严重疫区无偿捐赠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其价值达51.95万元,被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人道服务奖章。2004年助残日中,他捐赠5000元;2005年又向玉环县慈善总会捐赠了3万元。
袁利敏,女,43岁,台州市政协委员,1993年创办浙江黄岩洲锽实业有限公司,她热心于各项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总计捐赠60万元。
2002年,为积极响应黄岩区开展“献真情,送温暖”大行动,把温暖送进贫困群众与弱势群体家庭,开展西部贫困山区结对扶贫济困活动,每年捐赠1万元,已捐5万元;同年,他为了让全区最困难、最不幸、最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向黄岩区慈善总会捐赠创始基金lO万元,2003年又捐赠3.5万元,2004年—2006年每年捐赠5万元,共已捐赠了18.5万元。
2004年捐资黄岩区逸夫学校1万元;且收养茅畲乡一名孤儿,承担其从初中开始学习和生活的所有费用,直到其完成学业;2005年向黄岩区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用于安迁工程。
袁利敏对职工更是无微不至关心,椒江运输公司职工林桂生退休后,曾在袁利敏的公司工作过几年,他回家后一次生病住院,袁利敏得知消息后,马上派员工为他送去慰问金3000元。平时,他总是以不同的名义和方式帮助社会上贫困家庭及公司的困难职工,累计捐赠计30余万元。
倪鹏富,男,52岁,台州市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职员,自1999年参加无偿献血以来,累计献血量达21600ml,居台州市首位,成为台州市的献血状元。一位普通的银行职工,却在无偿献血的行列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并连续几年获台州无偿献血奉献奖,今年还获得台州市无偿献血特别奉献奖。
倪鹏富的第一次无偿献血是在1999年5月,他看到市政府大楼下停着献血车,看到车身上“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几个字,使他想到了白求恩为救中国战士而献血的故事,这曾使他深深感动。于是他毫不犹豫的走上献血车,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献血。此后,他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倪鹏富参加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次数高达23次,在每次临床急需血小板的时候,血站的工作人员都会想到他,而他也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
“参加无偿献血,与一个人的地位、收入没有关系,一个普通的人,同样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参加无偿献血,既可以帮助别人,而且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是台州市的献血状元倪鹏富在被问到献血感言时所说的话。倪鹏富也正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鲜血拯救了许多的生命。
梁雄军,男,47岁,台州市口岸办主任、台州学院兼职教授。他热衷于慈善事业,从2002年起,他捐款12次,计2.2万元。他认为,我们虽然算不上很富裕,但只要有能力,就应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10月,台州市慈善总会开始筹建,他主动到慈善总会筹建办公室,询问情况后,当场捐款500元。他说:“在学校里,我了解到2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不到200元。帮助弱势群体,回报社会是我应该做的。”
梁雄军关心慈善事业,支持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一日捐”活动、印度洋海啸赈灾、“云娜”台风赈灾、“卡努”台风赈灾、助学等都有他的份,少则100元,多则5000元。有一次他还带着孩子来捐款,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帮助别人,培养孩子的爱心。每次捐款后,他都要再三嘱托慈善总会的同志不要对外张扬。
梁雄军致力于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有人问他行善的动力或思想时,他说,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说想法就算是一种社会责任吧!还有就是受到那些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在学校为企业家授课时,时常引导企业家致富后,要回报社会。
鲍文琴,女,53岁,台州市黄岩区三鹰塑料厂的女厂长。她致富后不忘回报 社会,关心公益慈善,热心儿童事业。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女能人”等荣誉称号。
鲍文琴积极参与春蕾活动,自1998年开始,在黄岩宁溪镇、上郑乡以及周边的南城街道、院桥镇等地结对资助了12名特困学生。她不仅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还安排学生的亲属就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立志成才,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鲍文琴不但帮助贫困儿童,对孤寡病残老人也十分关心。几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周围的孤寡病残老人142名,除了给老人生活费外,她还给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介绍工作,或招收残疾人、孤寡老人到自己的店内工作,教他们最基本的技能,扶持他们创业。最近又接收照顾一位78岁孤寡老人,每月供给生活费,送衣送被,帮他洗衣服料理日常生活。
她说:“社会上还有许多贫困的学生,还有其他许多弱势群众,为社会解困,为他们解危,这是我的义务、责任。”
詹耀良,男,58岁,香港同胞,台州耀达公司董事长。祖籍临海市白水洋,1993年返乡投资兴办企业,历年投资总额达到1.35亿美元,创办了16家有一定规模的独资、合资企业,现有员工3100多人。
在兴办企业的同时,他关心着公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关心家乡学子的培养与成长,先后捐资达854.6万元。其中出资100万元为临海市小芝中学建造教学楼,为大洋小学捐赠20万元设立“詹氏奖学金”;捐助40万元建造玉环龙溪乡中心校教学楼;捐资10万元建造天台三合镇中心校;2005年4月,他又捐资50万元,给临海白水洋中心小学建校。14号台风袭击台州后,他捐款20万元给当地政府。2003年,他给台州市慈善总会“一日捐”10万元,2004年他又给台州市慈善总会冠名定向助学100万元;同时,在临海市慈善总会设立助学基金100万元。
由于他对家乡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台州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的称号。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